2016年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析
点击量:
来源: 作者: 2017年06月22日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昌平区牢牢把握“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区域定位,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步伐,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撸起袖子加油干,砥砺前行获丰收
在宏观经济下行、自身功能疏解的双重压力下,昌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8.6亿元、不变价增长7.1%,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6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8.3亿元,同比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75.5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均增长15.6%;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4.5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2.7亿元,同比增长6.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42149元 、21871元,同比分别增长8.6%、8.7%,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二是全力以赴疏功能,腾笼换鸟解困局
昌平区坚决落实“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把疏功能、控人口统筹起来,努力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按照控增量、疏存量的总体思路,一方面,严格实施产业负面清单制度,累计限制不符合区域定位的企业项目319个;另一方面,坚持挂账整治违法建设和低端产业,全年共拆除违法建设460万平方米,关停工业污染企业40家、区域性市场7家,撤并改造工业大院5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按期完成了32个市、区级城乡结合部重点村的整治任务,累计取缔无证无照和非法经营场所3236处,消除各类安全隐患4098处。2016年,昌平区常住人口为201万人,同比增加4.7万人,同比增长2.4%,在5个城市发展新区中增量最少、增速最低。
三是集中力量转方式,提质增效创活力
2016年,昌平区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健全中关村昌平园统筹发展机制,未来科技城、沙河高教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初具规模,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累计建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8个、工程技术中心102个;各类双创空间面积已达190万平方米,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初步打造了“回+”双创社区品牌;汇集科技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8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央企业在昌设立下属公司达到18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超过3700家,年内新培育上市企业和新三板企业9家、国高新企业64家,智行鸿远新能源汽车基地、乐多港广场等项目投入运营,华为云计算中心、国家大马戏院、十三陵门户区等一批新的优质项目正在加快落地。
四是持续发力治环境,青山绿水描美图
昌平区统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巩固上风上水的生态优势。重点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压减燃煤35万吨,淘汰老旧机动车2.4万辆,全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为6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4座再生水厂正式运行,污水处理率达到80%,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迎接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铁腕治污”,群众反映强烈的219件突出环境问题已全部办结,全年环境执法处罚金额达到4114万元,处罚力度连续两年居全市首位。坚持治污、增绿并重,集中实施了平原重点地区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一批生态工程,完成绿化建设、改造和抚育面积6.6万亩,平原山区造林营林2.1万亩,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提高到46.6%、66.9%。
五是千方百计补短板,改革发展惠民生
2016年,围绕推动城市发展转型,按照“以规划引领建设、以服务促进管理”的思路,昌平区集中推进了城乡结合部1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了山区低收入村低收入户的精准帮扶工作。围绕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均衡化、优质化“两手抓”, 6所名校名园投入使用,2家三级医院建成开业。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2500个,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1%。社会保障覆盖人群238万人次。完成2400余套保障房建设、32万平米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新建各类商业便民网点105个。实施了25个低收入村、3739个低收入户精准帮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