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统计数据?>?详细信息

详细信息

昌平区2010年暨“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点击量:     来源:     作者:    2011年04月06日 【 】  【 打印】  【 关闭

  2010年,面对复杂变化的宏观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区经济在调整中继续平稳回升,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一、综 合


  经济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10.9%;第二产业增加值185.3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92.5亿元,增长10.2%。



  “十一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产业发展思路实现由“强二兴三优一”向“强二优三精一”的转变,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9.4%、17.1%和13.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9:43.9:54.3调整为1.5∶48.3∶50.2。



  财政税收:全区完成财政收入(一般预算)35.6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营业税入库12.4亿元,增长4.6%;企业所得税入库5.4亿元,增长14.4%;房产税入库2.1亿元,增长19.7%;增值税入库4.4亿元,增长26.8%。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73.6亿元,增长9.4%。其中,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4%、54.4%和14%。
全年共完成区域税收142.1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地税组织税收63.7亿元,同比增长19%。


  “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和支出(一般预算)累计分别达到130.3亿元和257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95倍和3.01倍。


  就业:
年内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34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530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689人,7038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顺利实现了无“零就业家庭”目标。帮助281人实现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129人。昌平生源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55%,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再就业率达到99.54%,超过全市平均水平(94%左右)。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6452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3871人;共举办招聘洽谈会208场,参加招聘单位7529家,提供岗位101916个,累计参会求职者24.78万余人次,成功推荐就业4881人次。


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53.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9%;其中农业人口20.7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38.8%,比重比上年末下降1.5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出生率8.6‰,死亡率10.3‰,自然增长率-1.7‰。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28元,同比增长8.3%;人均消费支出17123元,同比增长9.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2%,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7平方米,同比减少0.3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48元,同比增长10.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379元,同比增长1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9平方米,同比增加1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3%,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5.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1.1%,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对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养老保险给予全额缴费补贴。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工程,146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养老助残“九养政策”全面落实。


  年内全区以五项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人群达到144.5万人次,其中,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次达到128.1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12.3万人,参保率达到94.1%;老年保障制度覆盖4.2万人。五项社会保险累计收支规模达到40.5亿元,同比增加10.3亿元,增长34.2%,其中,基金收缴规模达到19.7亿元;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均达到97%以上。


三、能源与环境


  能源:
“十一五”前四年,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8.4%,提前2年达到《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的目标。


  环境
全区污水处理率为38%。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垃圾消纳处理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十五”末的70%提高到95%。城乡环境卫生实现一体化管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8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8.9%。


  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0%,绿地面积(范围为建成区,不含山区林地)5352.7公顷,人均绿地102.3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8.7%。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林木覆盖率达到61%。成功获得国家卫生区命名,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


四、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
年末全区公路里程182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5.5公里。截止2009年底,城市道路里程246公里。


  公用事业:
全年自来水销售量338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3%。其中生产运营用水618万立方米,增长11.2%;居民家庭用水1895万立方米,增长16.1%。
  
  昌平地区全年用电量达到44.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工业用电14.3亿千瓦时,增长15.4%;农业用电1.69亿千瓦时,增长12.2%;商业用电5.1亿千瓦时,增长12.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5亿千瓦时,增长11.6 %。
  
  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1.97万吨,比上年增长12.1%;天然气供应总量4182万立方米,增长42.1%。年末共有液化石油气家庭用户7.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9%;天然气家庭用户10万户,增长38.8%。全区燃气管线达到365公里,比上年末增长27.7%。
  
  全市集中供热面积31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
“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造区级以上公路15条,道路通车里程比“十五”末增加111.3公里。公交线路总长达到4555公里,位居远郊区县首位。


  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客运(区属企业)从业人员1312人,运营客车434辆,客运线路39条,运营总里程1079公里,客运量达2269.8万人次;货运从业人员10266人,货运业户7051户,运力12920辆,运能达72259吨,货运量3033.3万吨,货运周转量94033.4万吨公里。境内有轨道交通站点12个,运营线路全长47.2公里。


  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用于“三农”的资金累计达到97.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近4倍。全力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集中突破规划、融资、手续等瓶颈问题,6个重点村的城市化改造按期启动。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完成集体经济产权和林权制度改革的村分别达到243个和113个,成为全市首个发放新林权证的区县。新农村“五+三”工程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涉农贷款、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世界草莓大会“一区一场一园两中心”及配套路网、环境建设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积极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新发展设施农业1万亩,草莓产业成为“一花三果”中第二个年收入过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沟域经济,8条沟域列入全市建设计划,完成了流村镇百里环形生态沟域规划的国际招标工作。


五、农业、工业和建筑业


  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第一产业)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10.9%。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初步统计)16.8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牧业完成产值7.9亿元,同比增长11.8%,占比47%;种植业完成产值6.7亿元,同比增长9.7%,占比39.7%。


  设施农业继续看好,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0年全区设施占地面积13072亩(已利用),同比增长40.4%;播种面积19138亩,同比增长15.3%;收入达到2.7亿元,同比增长52.5%。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3.6亿元,同比增长14.9%。“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7%,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6.3个百分点。


  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66亿元,同比增长24.6%;完成销售产值962.6亿元,同比增长27.4%,产销衔接紧密,产销率高达99.6%,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现代制造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33.6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9%,拉动其增长6.6个百分点;高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94.9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8%。


  全区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产值比2009年有所增长,其中有22个行业增幅在10%以上。产值超10亿元行业达到13个,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六大重点行业工业产值排在前六位,这六大行业产值合计达773.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



  两大支柱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302亿元,同比增长9.4%,占比31.3%,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3.4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产值293.8亿元,同比增长64.4%,占比30.4%,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5.2个百分点。


  园区工业:201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02.4亿元,同比增长40.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2.4%,所占比重与2009年相比提高6.2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2.5个百分点;完成销售产值599.5亿元,同比增长41.3%。


  建筑业: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1.7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本年新签合同额368.7亿元,增长28.9%。
  
  “十一五”期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8.4个百分点。


六、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4.4亿元,同比增长28.9%。


  从城乡看,城镇投资完成341.3亿元,同比增长34.1%;农村投资完成33.1亿元,同比下降7.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全年完成投资3.6亿元,同比下降34.9%;第二产业全年完成投资24.9亿元,同比下降28.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45.9亿元,同比增长38.3%,占全区投资总额的92.4%,增长贡献率达到114.1%。

 
  按类型看,国有投资完成1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民间投资完成257亿元,增长38.4%;外商投资完成13.3亿元,增长14.1%。


  房地产开发: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3.6%。房屋施工面积达到810.9万平方米,增长1.6%,其中政策性住房房屋施工面积226.4万平方米,占全区房屋施工总面积的27.9%。政策性住房新开工面积122.6万平方米,占全区新开工总面积的47.6%,其中住房面积118.1万平方米,占全区比重为57.2%。



七、国内贸易和旅游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按销售形态划分,全年商品零售完成146.6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区零售额总量的87.1%;餐饮收入实现21.8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全区零售额总量的12.9%。


  按商品用途分,吃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4.7亿元,同比增长22.3%;穿类商品实现零售额6.2亿元,同比下降15.4%;用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9.3亿元,同比增长15.5%,占主导地位;烧类商品实现零售额8.3亿元,同比增长36.7%,(详见下图)。



  “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1.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倍;五年间年均增长25%,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



  旅游: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2310.3万人次,同比增长18.3%。其中住宿业接待293.9万人次,增长28.1%;旅游区(点)接待1751.6万人次,增长17%;民俗旅游接待264.4万人次,增长18.7%。


  全区旅游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4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住宿业实现收入20亿元,增长24.9%;旅游餐饮实现收入4.9亿元,增长16.1%;旅游商业实现收入10.2亿元,增长16.1%;民俗旅游实现收入3亿元,增长31.2%。


  “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接待入境旅游者8168万人次,为“十五”时期的1.3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6.3%,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16.6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国内外旅游收入171.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7.6%,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


八、存贷款和利用外资


  存贷款:
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134.9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居民储蓄余额566.1亿元,同比增长23.1%。各项贷款余额274.6亿元,同比增长12.2%。


  利用外资:
2010年全区引进外商实际投资8893.1万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7428.8万美元,同比增长68.2%,是外资输入的主要渠道。


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
全区共有37所普通高校,本专科、研究生教育在校生92410人,毕业生38381人。


  全区普通高中招生2986人,在校生7959人;初中招生4939人,在校生15622人,毕业生4160人;普通小学招生8925人,在校生47307人,毕业生4672人;幼儿园入园幼儿5181人,在园幼儿15620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含职高)招生4485人,在校生16165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79人。


  科技:
2009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1.4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加3.1亿元,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5.3亿元。昌平R&D经费支出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为6.25%,领先全市平均水平0.75个百分点。


  2010年,全区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3125件和180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0.6%和1.1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189件和265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308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51.1亿元,增长31.2%。


  坚持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三一北京制造中心电气园一期、神雾热能节能减排基地和北车集团南机公司风电齿轮箱项目按期竣工,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一期、修正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北区、北控宏创昌平孵化园产业基地主体完工,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新时代集团科研基地等一批项目顺利落地。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力,培育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项目40个,7家企业入选中关村“十百千工程”首批重点培育名单,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上市。


  文化:
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分馆19个),总藏量57.8万册(件)。全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全区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已开放档案21465卷次,本年利用档案16436卷(件)次,接待参观档案展览16657人次。
  
  卫生: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512个;其中中医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2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7457张,其中医院6975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761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042人,注册护士3014人。全区医疗机构共诊疗710.8万人次。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487.98/10万,死亡率0.6458/10万。

  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馆899个,优秀运动员76人,共获得市级比赛奖牌54枚,其中金牌13枚,银牌16枚,铜牌25枚。

  
  公报注释:


  1.本公报中2010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中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和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3.常住人口情况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汇总及评估完毕后以普查公报等形式发布。


  4.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010年能耗数据待国家统计局和北京统计局审核评估后另行发布。


  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7.公报中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