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统计常规执法检查中,统计执法检查人员走进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发现该单位统计年报期间临时更换统计人员,统计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对统计报表填报要求学习不够,导致数据错误百出,并最终被立案处罚。
该单位是2008年成立的一家百人规模的主要从事工业软硬件产品及技术服务的有限责任公司。该单位在填报统计年报报表期间,统计人员因临产休假,将统计工作移交给出纳。出纳接手工作后,对全新的报表、全新的知识一无所知,为能尽快完成统计报表上报工作,她翻阅了统计报表制度,对指标上报口径、填报方法进行了简要学习,并就个别指标向统计局专业科室进行了请教,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年报数据的提交工作。当时财务经理觉得出纳对统计工作还是比较认真的,不但学习了指标解释,还与统计局进行了沟通,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可能由于财务工作繁忙,忽略了对统计上报数据的审核、复查。
检查结果却没有财务经理想象得那么简单,在出纳填报的《财务状况》(F103表)中出现了7个差错指标,《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102-1表)中也出现了4个关联指标差错。服务业单位填报的统计报表与其他行业相比,报表上报工作量和难度都相对较小,但这家单位居然出现了11处指标差错,这在检查人员对服务业单位的执法经历中实属罕见,而且出错的原因各种各样,堪称服务业统计报表单位的“错题本”。“错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错误类型一:对指标填报口径学习理解不到位。比如“本年应付职工薪酬(本年贷方累计发生额)指标”漏报了成本费用下的职工福利费,还重复上报了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错误类型二:不按四舍五入造成。如“本年固定资产原价、本年销售费用”上报数没有按四舍五入原则进位;错误类型三:粗心大意不认真。如“本年货币资金指标”应依据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期末时点数填报,但该单位依据年初数填报的;错误类型四:敷衍了事,漏报需归集计算的指标。出纳将“本年税金、本年应交增值税指标”均上报为0,这是财务经理和执法人员都不能理解的,因为该单位很明确有四小税中的车船税、印花税发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和科目余额表中均有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的发生,这足以证明出纳漏报了指标;错误类型五:不负责任,随意填报数据。如“本年社会保险费指标”填报,财务经理和执法人员无论依据个人负担部分、单位负担部分、还是单位个人负担部分之和均不能推导找出出纳的填报依据和思路,再如“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指标”上报数接近于应付职工薪酬指标上报数的2倍,这是个很明显的逻辑错误,但这些差错都因出纳人员的离职而无法找到问题所在。
目前新接手统计工作的统计人员虽然能够积极配合执法,对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认真学习,但也无法挽回年报报表差错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该案例的启示如下:
一是责任意识必不可少。统计报表中有许多指标数据没有直接的数据来源,需要从相关资料中归集整理才能得出,只有认真学习掌握制度要求,摸清吃透填报口径,才能填报出正确的上报数据。所以统计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意识,统计岗位更需要责任心,随意安排统计从业人员,对企业、对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
二是统计数据不能蛮报。对于不理解、不掌握的统计指标要学习掌握清楚再行上报,如果对上报口径不明、依据不清、过程不详就匆忙上报,只会造成数据出现差错。本案中出纳人员为尽快完成统计报表工作,使用蛮力解决,为公司酿成大错。
三是数据复核不可或缺。多数单位统计工作均由财务人员兼任,而统计与会计专业指标名称相同但数据口径不同的指标很多,使得财务人员往往会依据会计思路填报统计指标。所以,需要报表单位设置复核流程,真正履行复核程序,相互督促、相互提醒,降低错误率。